close

看到混血兒,要講英語很困擾?假設這個混血兒腦中有個開關裝置,會自動轉換中文,能夠溝通無障礙,這樣該多好!sabimama真的幫妹妹裝了一個,安裝程序並不太難,要具極度的耐心就是了。想裝一個嗎?在哪裡買得到呢?

 

前不久回台,到某家店買東西。老闆看到我們一行人:一個老外、一個混血兒、加上一個台灣歐巴桑,然後聽到那個混血兒(我家妹妹)用中文和台灣歐巴桑對話(sabimama),有問有答,非常自然。

老闆:「妹妹住在台灣ㄏㄡ?」

「不是ㄟ」sabimama 答道。

挑完東西,結帳時,老闆不死心,又問了一次:

「妹妹住在台灣ㄏㄡ?

「不是ㄟ,她沒有長期住過台灣」(我們頂多是回台探親旅行)

妹妹流利的中文對答,似乎讓店主無法置信,我們其實並不在台灣居住。

 

回歸一下正題。

前天看到幾篇一位大學副教授寫的文章,內容是關於她後悔將自己的女兒送進全美語幼稚園,造成她女兒能夠說一口與老外同步的英語,中文卻2266,上公立小學排斥中文學習,還附加養成了外向、喜歡擁抱的洋孩子個性,她為此感到抱歉,因此,主張兒童英語學習應該跟著學校腳步走。

 

作者是副教授、又有親身經驗,自然引起了不少迴響。不過,sabimama卻有不同的看法。

假設,該副教授沒將女兒送進全美語幼稚園,而是一路跟著公立學校腳步走,小孩中文沒有問題,英語卻比2266還要慘,那麼,不知道她是否能夠依舊堅定主張小朋友不需要太小學英語呢?

 

台灣父母的確對英語教育有過度焦慮(也算sabimama一份好了),就算現在也有學者主張學語言沒有所謂的黃金期,小三以後再學也無妨,仍然阻止不了家長送幼兒學英語的風潮。

 

關於幼童學英語,Sabimama對副教授提出的點寫下回應,讓大家參考。

 

小朋友越早學美語效果越好?

即使專家有不同的意見,sabimama個人覺得是早點學是比較有利的。

從小“浸泡”在兩種不同國家的語言不是壞事,對小朋友來說,只要用對方法,反而是很輕鬆能夠自然學會兩種語言。───我從我家妹妹身上看到了這點。sabimama指的並非英語;而是爸爸的希伯來語和媽媽的中文,她能夠輕易轉換。方法也不難,就是從小必須要將開關輸入進去腦中。啥開關?先賣一下關子,等一下再提。 

 

上全美語幼稚園,中文就學不好?

是的,這是有可能的。假如幼稚園是一天八小時的全天班,回家看電視看英語節目,只有短暫的時間能用中文跟父母對話,的確可能會造成這樣的結果。能破解嗎?行!破解方式和前面那個開關是同一套系列產品。

 

全美語幼稚園教育下的小孩行為舉止像洋人,沒事喜歡擁抱,甚至不排斥與洋人通婚!

糟糕嗎?那是父母心裡的投射!假如小孩到了青春期,英語沒學好,行為舉止卻漸漸像洋人文化靠攏,一心只想出國和番,這樣父母比較容易接受嗎?(至少無法歸罪於全美語幼稚園教出來的副作用)sabimama並非是說洋人文化就比較好,而是那是其實父母對小孩行為舉止一種期待的投射,當小孩的行為舉止出了這條父母劃定的界線,父母會無法適應,於是期待小孩永遠處在父母劃定的界線內。這樣的狀況有辦法改善嗎?有可能;前述的開關再多加上一條功能即可。即便無法強制青春期後小孩的發展,至少可以讓小孩多認識、了解文化上的差異。父母的期待,並不等於小孩的想法。

 

英語的發音好,就表示英語好嗎?

不是絕對的,但是有關聯。sabimama不是英語專家,是用中文的角度來看。妹妹會被誤認為是在台灣生活,就是她用的是流利的台灣口音說中文。發音好,不表示英語好,卻有助於融入英語族群(至少,因為口音不好而被取笑的機會可能會減少)。比方說,有來台的阿豆阿,說了一口流利台灣口音的台語,台灣人很容易將他當自己的同胞看待。雖說發音多少容易受到母語的影響,很難完全與老外一致,如果從小能有機會練一口正確的音或是腔調,省的長大還得多花時間辛苦的去正音矯正,那為什麼不從小就有好的開始呢?

 

說了半天,sabimama說的“開關”要怎麼裝?哪裡買得到?

Sabimama今天還有其他工作要做,等下一篇,再來揭曉吧。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abimama 的頭像
    sabimama

    以色列sabimama民宿

    sabima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