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地處歐洲國與國間交界處的小朋友,從小學習到的母語有可能是兩種甚至、是三種不同國家的語言;不過,歐洲的語言多半有語系關連性,即使是三個不同國的語言,學起來也還不算太難。如果,小朋友生長的環境非這種國家邊境,竟擁有三種不相干語系的三國不同語言的能力,哇,那就真的有點不容易了!如何辦到的呢?

 

這篇是"我的孩子會講流利的中文,因為我在她腦袋裝了開關"篇的延伸。sabimama的女兒沒有厲害到母語有三種,即使如此,差距也不算大。我家妹妹能夠實際運用的語言有三種,若依照口語程度依序是,希伯來語〉華語普通話〉英語。讀的程度依序是希伯來語〉英文〉中文。寫的程度依序是希伯來語〉英文=中文。

 

以口語程度來說,妹妹的母語用嚴格的標準來看,是希伯來語與華語普通。話即使如此,她還是能夠用英語與美國人溝通,且這三種語言間她能夠相當程度地輕易轉換。(舉例來說,上星期四的英語資優班大概是學期末之故,只有妹妹一人到教室上課。那堂課變成的美語老師與妹妹的閒聊課。sabimama問妹妹和老師聊的什麼?她回答:「也沒什麼,我們有聊到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類的。。。」)

 

好了,看到這裡,您可能會覺得sabimama在炫耀自己的小孩。這並非sabimama要表達的。Sabimama想說的是,要“條條大路通羅馬”前,得先了解“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”;任何學習並非“一百公尺短跑”,而是無止盡的“馬拉松”;不是“速戰速決”,而是“耐力持久戰”,這背後需要相當的“努力”非“苦”力。再說,以一個島國來說,若是全民的語言能力能夠提升,對整個國家是有利的。請記住,這是“馬拉松持久戰”,所以,只是只贏在起跑點的意義是不大的。

 

到底,sabimama在妹妹腦中加的是哪種開關?那種開關叫做“用心”。請大家仔細回想自己的學習過程:sabimama小時候一開始的母語是台語,普通話是上學以後才開始學的。sabimama說普通話時,用的是普通話的腦,一句話可以完全用普通話完整表達,不會夾雜台語在其中。(若是有夾雜,是故意加進去的。)那是如何辦到的呢?

 

顯然以台語為溝通語言的父母,對sabimama普通話學習幫助不大,所有的學習就只能靠學校。在學校中,和老師溝通就得用普通話,若不小心夾雜一點台語,老師會如何做?老師肯定會糾正!因為,一句完整的話中夾雜其他不同的語言,是不、會、被、允許的。這就是sabimama即使到了五、六歲後才學普通話,依舊能夠培養出普通話腦的思考方式的秘訣。

 

學任何語言都是如此:無論一次同時學兩種、還是三種語言,要學的好,就請將它用完整的句子表達。上全美語幼稚園,回家看的是美語節目,然後與父母溝通還能夠被允許夾雜中英文,想當然即使生活在台灣,小朋友的中文還是會學不好。假使父母用心點,將整個學習改成全美語幼稚園、下課後看中文節目、小朋友必須用完整中文與父母溝通,中文中夾英文就會被糾正,那麼,小朋友的中文肯定不會是2266型的。重點還是在於父母是否用心,而非將罪過丟給全美語幼稚園。請了解,既然是稱為“全美語”幼稚園,那麼,它的工作就是將小朋友教到能用美語溝通,中文學習是家、長、自、己的責任!

 

另外,全美語的外籍師資可能無大學學歷,師資不好,這點也很有意思。台灣的幼稚園教師,似乎也並非要大學學歷才能擔任,有不少是等同高中學歷的幼保科之類畢業。幼教師的工作經歷應該十分重要,學歷高與否似乎不是重大課題。───或許sabimama對幼稚園教育有誤解。但是,若比照台灣幼稚園師資來說,對於全美語幼稚園的師資,家長該重視的的重點似乎不該是外籍師的學歷(非要大學畢業生不可),而是更重要的是否有幼保經驗。

 

最後,sabimama要說的是,如果家長經濟上有能力,能夠讓小朋友去上全美語幼稚園培養美語能力,並非是壞事。但是,學習目的的觀念很重要。畢竟,更多人的英語能力提升,對台灣是極有利的。不過,sabimama希望大家一起努力:語言學習是有持續性的,全美語幼稚園並非萬靈丹,就算是贏在起跑點,之後無論速度快慢,還是得一步步向前走。

 

下次有機會再來談談“不平等的英語教育,政府令人傻眼的教育政策”吧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sabima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