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不少家長認為讓孩子愈早接觸英語就學得愈好。但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吳嫻表示,愈早學雙語,第二外語的學習機制確實愈接近母語,但不代表語言表現就會比較好,「過多語言刺激,反而會造成孩子困惑。」


吳嫻表示,各種語言閱讀使用的大腦機制接近已獲證實,但「母語」和「第二外語」的學習機制是否相同,學界還在釐清。現有研究已知,若接觸第二外語的時間愈早,與母語使用到的大腦區域會愈接近;愈晚學,大腦則會有另一種運作機制。但何者學習效果較好未有定論。


很多家長堅信「語言要從小培養」。吳嫻說,從小開始學第二外語,確實交融程度較高,但不代表語言表現就會較好。孩子在發展過程中能夠吸收的學習總量固定,若非家庭環境有自然接觸雙語的機會,要求孩子透過補習提早接觸,雖學得語言種類較多,但同時學中、英文者,語言能力可能不如只專注學單一語言的學生;得花較長時間才能把兩種語言都學好。


她建議,學語言應「順其自然」,不一定要從小接觸雙語,就算到學齡才開始學英文、使用和母語不一樣的大腦機制,也不代表學習成效就會較差。

點進閱讀"專家看法/過多語言刺激 讓孩子忙又茫"全文
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閱讀上面的文章不知大家的看法如何?

文中的聚焦是英語,不過,如果換個角度來看,會是哪種狀況呢?

台灣有不少媽媽是新住民的家庭。前不久的報導,鼓勵新移民媽媽在家教導小孩母語──這讓人有些困惑;根據上面這篇文章,新住民家庭的小孩該幾歲開始學習母親的母語比較適合?為了避免小孩「過多語言刺激,反而會造成孩子困惑」,是先學母親的母語,不接觸中文,到學校以後再學中文;還是先學中文,到入學後再學母親的母語?哪一種才不會造成小朋友的困惑呢?


假設說,新住民的小孩的雙母語的學習方式是好的,能夠被接受、甚至是受鼓勵的,那麼,換個角度來看,從小學習中英文,卻會因學習過多語言,而造成小孩的困惑?不知道這個判定標準,是依哪個為準則?


我以自己的經驗當例子,給大家參考用(畢竟我並非教育專家)

我,某個程度來說,也算是另一個國家的新住民。我的女兒從出生後,接觸到的語言至少有兩種;一種是中文,另一種是希伯來文。因為我與我先生間是用彆腳英語溝通,與其讓她從小聽爛英語,不如讓她有機會聽正確英語。因此,她從小接觸到的語言是中文、希伯來語、英語(我們不教她英語,但是看電視兒童節目,只有看英語版的),三種不同國家的語言。這三種語言,她都具有聽、說、讀、寫的能力,只是程度不一。


很厲害嗎?其實不是!是環境使然。請參考一下康軒國語課本三上第十四課的「神射手與賣油翁」,換句或說,熟能生巧而已,沒啥了不起。小朋友覺得辛苦嗎?是的。───如果去除練習寫中文和認中文字的話,她根本就不覺得很辛苦。


當然,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。我相信台灣有不少新住民家庭,小朋友能夠說流利的雙語(母親的母語與中文普通話)、甚至三語(母親的母語、中文普通話、台語或客家話…等等)。如果能贊同鼓勵新住民家庭小朋友從小學習雙語或三語,那不妨用平常心來看英語學習,從小學習中、英語,似乎也不是件不好的事。


附註: 以色列的課程安排與台灣不同。小學小二起學第一外語英語,據說中學後每個學童還得學第二外語,以前聽說可以選有阿拉伯語或法語可以選擇。因此,他們的外語學習之路不會比台灣小朋友輕鬆。

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abimama 的頭像
    sabimama

    以色列sabimama民宿

    sabima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